耳屎到底該不該挖?頻繁掏耳朵的四大壞處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頻繁掏耳朵的四大壞處

除了吃飯睡覺打豆豆,很多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掏耳朵,雙手好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無聊的時候就不停地給耳朵“大掃除”。

耳屎其實是耳朵的“保全大哥”,而且敬職敬業。你不知道,其實它暗中幫你們幫了很多不速之客。比如說頭發茬兒、水、小蟲子、灰塵等。所以不要總是頻繁的去找它“麻煩”。

耳屎自己會“溜走”!

頻繁掏耳朵實屬多此一舉,因為耳屎自己會“溜走”!在我們說話、吃飯、打呵欠時,耳屎會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頻繁掏耳朵的壞處: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讓耳朵越掏越癢

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掏耳朵時容易把皮膚劃傷,細菌還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你拿掏耳勺或者棉簽棒在耳朵里動來動去時,還可能會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症、流水,嚴重者還會發生外耳道癤腫。尤其是洗頭洗澡、游泳時,由於出汗多、耳內潮濕,感染的機會就更大。

所以,一般沒有必要經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習慣,不掏就癢得難受,最好控制一下,或用棉簽棒沾些少量硼酸酒精塗抹耳道,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識了,耳朵也不會覺得癢得難受了。

2、耳屎越掏越多!

如果經常掏耳朵、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增加耳道皮膚的新陳代謝,造成耳屎分泌增多。

3、手千萬別抖,小心刺傷鼓膜!

如果用棉簽棒、挖耳勺等工具掏的正嗨的時候,自己突然緊張手抖了一下,或者被哪個熊孩子不小心碰了胳膊,鼓膜捅破了,那事情就麻煩了。

尤其是在給孩子掏耳朵時,如果孩子突然掙扎或因為外耳道受刺激出現了咳嗽反射,這種意外就更容易發生。因此,不要隨便給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塊,或誤進雜物,要及時去醫院請醫生處理,父母最好不要擅自處理。

4、掏耳朵還會讓你“嗡嗡”耳鳴

大塊的耳屎很容易在掏的時候被搗碎,耳屎碎片如果落到外耳道深部,粘在鼓膜上,就容易引起“嗡嗡”耳鳴,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總之,掏耳朵確實有導致鼓膜穿孔的風險,還是希望各位控制下自己。

清理耳朵的方法

1、較小或成片狀者,可用鑷子取出。

2、耵聹鉤取出法。

3、外耳道沖洗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膨化,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耳,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沖洗。

4、抽吸法。

5、合並感染者應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後再取出耵聹。

6、目前有耳內鏡的科室可在監視器下通過耳內鏡吸取耵聹。

7、用醋加酒精沖洗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一位名叫大衛希爾的兒科博士建議人們在去除耳屎時,盡量使用醋加酒精的混合液體來對耳朵進行沖洗,避免使用棉簽等工具。

大衛希爾博士在視頻中解釋,醋和酒精的混合液體能夠軟化耳屎,促使它們能更加容易地從耳中流出。他認為,耳屎起著保護耳朵的作用,是一道抵禦灰塵、昆蟲、細菌以及真菌的天然化學屏障,所以在耳朵中留點耳屎是健康的做法。然而,有時耳屎在耳朵中越積越多,這也是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希爾博士建議人們避免用棉簽來掏耳朵,因為這可能會讓耳屎堵在耳孔中;最好的方法是用醋和酒精的混合物來沖洗耳朵。

同時,大衛希爾博士也指出,有的人鼓膜天生有洞,這種情況不適宜這種方法,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沖洗。

小提醒:如果耳朵進了頭發茬子或小飛蟲等異物,誠懇地建議大家及時去醫院請醫生處理,千萬不要因為省事兒而造成更大的麻煩哦。